政法学院有着比较悠长的历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坚持教书与育人不脱离、科研和教学不脱离、理论和实际不脱离、自主研修和对外交流不脱离的办学思路,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现已成为我校十三五期间优先发展专业,学校的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专业。学校和学院坚持把中共党史学科、中共党史课程作为第一学科和第一课程建设,从而形成了学科与课程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该专业开办九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7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中共党史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一本专业。此后,该专业相继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综合试点改革专业。围绕着专业建设,《中共党史》课程也在原来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相继于2010年、2013年被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视频公开课,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完成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建设。2016年,中共党史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了《延安精神概论》省级慕课。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9人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2名,博士5名。近年来,围绕着中共延安十三年历史和延安精神,教学团队申报成功6项国家社会科学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出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等著作十多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杂志发表重要学术论文,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大奖。
法学专业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目前已经拥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有10人取得律师执业资格,多人长期担任延安市、县两级政府法律顾问,延长石油集团等企业法律顾问,参与延安市立法、行政复议、仲裁等多项工作。在法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坚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自国家允许法学专业在校学生参加司法考试以来,连续六年司法考试过关率超过59%。在学生专业能力素质拓展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育人的途径、措施、手段和方法,注意学生的创新能力、司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一是积极加强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开拓专业实习基地并设立法学专业学生专项奖学金,包括“益能达”奖学金、“树众”奖学金、“捷声”奖学金、纬衡专项奖学金等,用于奖励热爱法学专业、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二是针对法学专业的特殊性及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为了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在新生入校时积极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成立法学社,组织“模拟法庭”;在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庭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律师及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与学生进行座谈;邀请高年级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作司法考试经验交流等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我校的老牌专业,也是政法学院的基础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陕北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该专业创办以来,不仅为我校及陕北地区各县中学培养了大批的思政教师,也为培养陕北各地的公检法系统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高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工作,将其列入学生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优良学风创建活动,形成了“活动带学、师生互学、以评促学、惩戒警学”的“四学联动”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有效促进了良好学风、舍风、班风、院风的形成。多举措推进学生自主管理,探索思政教育有效途径,有方案、有行动、有特色,自主化、学习型、精细化班级建设,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