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延安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认证网!
首页> 政策解读> 正文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深化应用 融合创新 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
2017-05-01 11:23  

——在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杜占元

(2017年4月2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杭州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深入分析和认识面临的新形势,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研究部署2017年的工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教育系统和各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念和工作方针逐步深入人心,以“三通两平台”为代表的重点工作快速推进,各项指标基本都实现了翻倍增长,总体上超过了预期目标,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呈现出应用深化不断加速、创新案例竞相涌现、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良好局面,得到国务院领导和多方面的高度肯定。

(一)“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成效。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0%,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从8台增长到12台。不少省市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建设了教育城域网,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启动无线教育城域网、校园网和“未来教室”建设试点。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深化。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1000万人次,累计晒课730多万堂。当前,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建设的重点已从教师备课资源向学生学习资源转变,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从匮乏到丰富的飞跃,“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已初步形成。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跨越式发展。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质量与效果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地方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个人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带动了教育理念变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升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正在由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主逐步向全国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转变,服务体系注册用户已达6000万人,接入了数百个应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五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有2.1亿学生信息入库,基本实现电子学籍管理,2016年通过网上办理省内转学502万人次、跨省转学113万人次。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应用,初步实现教师“一人一号”。六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完成1472万人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诊断测评,近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经过培训,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一是全国教育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部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设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其中27个省份明确了职能处室。市县和学校也在不断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队伍,形成了职能部门、业务推进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是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省级财政投入教育信息化经费达到40多亿元。安徽按照“省级统筹协调、政府购买服务、分级分类负担”的原则明确资金来源渠道,规定各中小学按照不低于公用经费10%的比例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近三年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达53亿元。山西省各市将地方教育附加费的30%用于教育信息化。三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政和督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部分省份也常态化开展专项督导,有效提升了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江苏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2016年重点督查内容,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且权重进一步加大。

(三)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工作力度大大加强。一是加强对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的统筹与领导。2016年10月,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改组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把网络安全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第一次全体会议即专题研究保障信息安全问题,要求提高认识,自觉将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纳入国家网络安全总格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二是教育行业网络安全政策制度基本建立。设立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教育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指南和规范。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推动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度。教育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单位签订了信息技术安全承诺书并每年确认。三是教育行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在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推动下,部直属机关、直属高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系统定级比例分别达到75%、62%和77%,比2015年提高了47%、40%和37%。2016年启动教育行业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全年发布安全威胁通报1.5万个,修复率近90%,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率较2015年下降了67%。开展了教育行业年度网络安全检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重要时期实行7×24小时值守和“零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二、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我们在中国推进教育信息化,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教情,注意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的特征越来越清晰,可以简要概括为“1238”(一个核心理念、两条基本方针、三大关键举措、八类应用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坚持:

(一)坚持把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教育信息化虽然最初以技术手段的面貌出现,但我们不把技术本身作为目的,而是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使之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通过在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全过程中的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教育更加均衡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从而实现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坚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一方面,围绕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比如精准扶贫、促进公平、均衡发展、提高质量等,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从提高课堂效率开始,逐步推动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以知识传授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三)坚持把应用驱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针。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不以硬件为导向,不一味追求设备的高标准、高配置,只要能够满足需要、解决问题,就是好的教育信息化。我们始终以应用为导向,以基础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教学、科研拓展应用渠道,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重点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这“三个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还会产生对信息技术的新需求,带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再以新技术支撑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从而构建起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方式。

(四)坚持把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作为机制创新的优势。与西方国家主要靠市场调节不同,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坚持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近年来,中国企业界参与教育信息化热情高涨,教育部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部分省份也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科大讯飞、腾讯、阿里、华为、浪潮、联想等公司也与部分省份开展了合作。据有关公司统计,2016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560亿元、同比增长27.3%,在线教育用户9001万人、同比增长21.5%,未来几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20%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

(五)坚持把转变观念和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升干部、校长、教师三支队伍的信息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一环。教育部举办了37期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培训了4811人,即将完成第二轮全国县区以上教育厅局长的全员培训;还举办了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高校教育信息化等一系列专题研讨班。各地也积极行动,加大培训力度,辽宁、山东、湖南、四川等省进一步扩大干部专题培训范围,黑龙江完成了全省教研系统骨干的培训。教育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到今年底将完成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轮训。通过“国培计划”和各类企业培训项目,各地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网络培训与面授培训、集中培训与日常学习、专项培训与学科渗透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坚持把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作为推动工作的基本方式。我们始终坚持试点先行,然后总结提炼形成典型,再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动教育信息化。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后,教育部选定了首批682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针对不同目标探索建设与应用模式,今年我们将出版优秀案例集,宣传推广试点经验。还有18个省部署了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为了探索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模式,2014年我们又选择了湖北、安徽、海南3个省和山东临沭1个县开展区域试点,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们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现场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安徽繁昌、广东南海、湖北武汉召开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及时总结并积极推广经验做法,引导各地找准对标点,推动从“点”的突破到“面”上铺开,工作进展顺利。

(七)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推广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抢占国际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在深圳举办了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部长级论坛,2015年又在青岛与我国联合举办了首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布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青岛宣言》。目前,我国已有一批教育信息化专家走出国门,还有不少国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我国专家能够给予指导。上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办了2017年移动学习周活动,我代表中国政府在开幕式上第一个作了主旨发言,引起了热烈反响。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中国在线教育企业在不断壮大,有的甚至把业务开拓到了国外,提升了中国教育的影响力。

(八)坚持把适应国情、因地制宜的应用模式创新作为基本导向。近年来,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和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国家、地方、企业、学校、教师等各方面加强资源统筹共享,克服资源发现能力和共享能力不足的难题。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为全国6.4万个教学点配备可接收数字教育资源的硬件设施,开展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快速、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点因缺少师资而开不全国家规定课程的难题,较好地满足了400多万偏远地区孩子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二是教师应用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两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努力让每一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好一堂课,通过备课、上课、创课、晒课、观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有效激发了教师教学创新的兴趣,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三是课堂应用模式。各地各学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诸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利用物联网、VR/AR、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智慧课堂、感知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平板设备和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状况实时收集、实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如,重庆市求精中学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利用“BYOD模式”探索“未来课堂”教学;海南省农垦中学把物联网应用有机镶嵌在教学中,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四是数字校园模式。重庆市大足区龙水镇第二小学、海口市龙华区秀峰实验学校、三亚市第九小学、山西省实验中学、运城市康杰中学等一大批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为学校办学增添了新动力。五是网络学习空间模式。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云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使得学生能随时、随地、快捷地获取资源,并且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服务,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如,湖南省建成以网络学习空间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互动交流平台,教师在空间里建设课程,共享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学生在空间里做作业、收集资料,师生在空间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共享教学和学习资源。六是校际应用模式。以安徽省首创的优质校带薄弱校、中心校带教学点的“在线课堂”模式为代表,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授课常态化,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全国多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仿效该模式,又形成了湖北“恩施三式”在线互动同步课堂(同体式、支教式、协作式)、海南陵水“1+2”同步课堂、内蒙古“同频互动课堂”等衍生形式,有效提升了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七是区域整体推进模式。通过区域系统设计、总体部署和统筹实施,形成人员、体制、机制、政策、资源多方面要素有效整合、协调统一、整体推进,形成深化应用的集群效应。如,四川省甘孜州首创了区域外优质带区域内优质、区域内优质带区域内薄弱的模式,通过搭建甘孜智慧教育A、B两个平台,有效降低了区域外优质学校和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差距,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水土不服”,整体提升了全州的教育质量。八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思路,推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完成教育基础数据的准确收集,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以上就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初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的理解。这条路子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也必将在下一步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深刻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不断改造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必须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形势。

(一)信息化对未来教育的革命性影响越来越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在战略层面上,信息技术被各国视为引发教育体系变革的核心动力和解决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战略”,提出为处于冲突地区和偏远地域的学习者配备恰当的信息技术设施、提供远程学习的机会,以构建全纳、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美国2014年发布“连接教育计划”,举全国之力将美国教育带入数字时代,鼓励科技公司协助推动美国最弱势和服务最匮乏的公立学校发展,明确提出到2018年让99%的学校、教室都连接到宽带互联网,为每个孩子提供获取优质教育的机会。在实践层面上,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教育模式和方法全面创新的核心动力,进而变革教育,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全新学校形态开始出现。基础教育方面,近期快速发展的新型K12学校——Altschool通过技术平台和微型学校实现个性化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美国密涅瓦大学已面向全球招生,学校没有校园,学生在4年时间里在全球7个城市体验式学习,通过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开展小班讨论。职业教育方面,法国École 42编程学校没有老师,不交学费,不提供课本,主要通过“同侪学习”、“游戏化”等方式教学。二是传统的学校分科制课程教学体系开始松动。2016年11月,芬兰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课程式教学,转而采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实际场景主题教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由于芬兰一直是PISA测试的高分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领先全球,因此它的这一变革具有标志性意义。三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学历教育开始挂钩。国际知名MOOC平台edX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成立全球新生学院,以MOOC形式推出特定课程,学生在线通过8门课程即可申请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直接上大学二年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微硕士学位,提供5门高强度在线课程,学习者通过学习、身份认证、付费、线下考试直接获得学位。四是信息化支撑下的新型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探究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等教与学新方法层出不穷,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法全面普及,美国中小学课堂已经翻转和正在翻转的比例接近60%。深度整合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教室受到广泛重视,新一轮的教室环境升级已经开始。五是学分银行系统已成为各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英国、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分银行体系。网上学历教育成为继续教育的主流,网上研究生、网上微学位等各种专业学位项目在国外广受重视。六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正在成为现实。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全面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美国于2012年《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改进教与学》草案,积极推进教育大数据应用。同时,全面缩减政府云数据中心的数量,推动数据汇聚,并启动教育大数据立法,保护学生数据隐私。总体而言,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变革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浅层次应用层面,而是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深层变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态,而且颠覆了传统的学校结构,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法,而且变革了教育模式,甚至有可能重塑教育业态。

(二)谋划教育现代化2030,要求积极应对信息时代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去年7月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又强调要“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可以说,“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并且要“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要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教育部为此已经筹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对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教育信息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这些研究,我们认为,面向2030的教育,将会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而且是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更加适合的教育;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和幸福,更加人本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平等的教育;是强调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终身教育,更加可持续的教育。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必须对传统的工业社会框架下构建起来的教育体制进行深刻变革,才能应对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需要调整发展定位,从全局角度系统谋划信息化发展问题;需要把握发展重点,继续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充分考虑信息化过程中人的核心作用;需要加强制度保障,确保信息化各项要素得到持续加强。

(三)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找准发力点。今年春节后,我们分组到十来个省区市进行了教育信息化专题调研,在欣喜于各地工作成效、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但尚有差距。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进度不平衡,有的地区已大力推进应用并尝试融合创新,而有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未完成。目前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地理条件差、联网困难大,企业缺乏建设积极性,学校联网问题多年难以解决。有些学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也不具备。这个短板亟需大家进行攻关突破,否则将会在快速发展中进一步拉大数字鸿沟。二是信息化教学应用基本普及但不够深入。经过系统的培训,广大教师基本能够常态化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但是应用能力还不够高,基本上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仍然是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应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部分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在一些方面能够深入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但尚停留在一个个独立的点上,缺少面上系统有效的组织和实施。三是统筹推进机制基本建立但需要进一步健全深化。信息技术正逐步从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更需要统筹谋划、系统布局,但目前有些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个别省份教育行政部门没能建立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归口统筹负责、行政职能处室归口统筹落实的管理体制,没能形成领导到位、机构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的工作体系。这将直接影响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乃至整个教育改革发展。

四、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总的来说就是在“十二五”总体思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核心是强调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我们基本判断,“十三五”将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三个基本”的发展目标,根本在思路、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应用、成效在制度、突破在创新。教育部印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已经明确了今年的工作思路,部署了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总的来说,做好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做到“三不三要”,也就是推动力度不能减、工作抓手不能软、培训交流不能松,试点示范要强化、应用效果要突出、宣传推广要加强。

(一)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的重要一年,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四个合格”的目标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既要积极推进工作,又不能盲目,要有序平稳,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

(二)坚持教育信息化培训交流常抓不懈。要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想认识,就必须要长期坚持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等展开多层次的信息化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不仅要培训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家的信息素养,让信息化的意识、思维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在提高政策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清推进思路、目标及路线图。要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岗位能力体系,使整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信息化领导力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的必备能力。教育部今年将继续以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为重点,办好各类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各地也要开展好面向本地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校长、教师的培训。

(三)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应用驱动的基础在“草根”,一方面要加大普及程度,另一方面要强化共享。各地要精心谋划、统筹推进,突出自愿原则,保护好广大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找准教师需求定位,让老师在活动中有获得感。要紧密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第一,严把优课质量关。要加强对薄弱地区的倾斜和指导,挖掘薄弱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应用典型,特别是要总结推广针对农村、薄弱学校特点的有效应用模式。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利用,引导教师积极看优课、学优课,借助活动有效促进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创新育人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四)融合创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面向未来的应用发展方向,是“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网络学习空间是基于云服务模式的从事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的软件平台,是实名制的、组织化的、可控可管的组织体系,可以有效支撑用户建立个人资源库、进行日常教学和学习操作、制作和分享数字教育资源、开展交流互动等等。我们要积极引导产业界,与学校联合起来,开发适用、好用、易用的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为广大师生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人人通”全面展开的潜力很大,今年我们要继续做好校长和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提升他们空间应用能力和水平,推动融合空间探索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创新。要坚持“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推进机制,从“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逐步发展到全面普及应用,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

(五)继续做好典型经验推广和应用。各地要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示范培育推广工作。要在加快补齐农村边远地区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短板的基础上,率先在部分应用情况较好的地区和学校,依托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新的教学形态并达成较好绩效,实现局部变革,以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和学校全面提升。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交流机制,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已有14个省份举办了21次教育信息化现场会,这种做法很好、很有成效,今后各地还要更多地组织现场会,推广典型区域、学校的鲜活经验。

(六)重视并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安全法》等重大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工作,部网信领导小组召开的两次全体会议都涉及网络安全主题。各地要切实提高重视程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和问责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做好《网络安全法》的宣贯工作,并实施好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达到“治乱、堵漏、补短、规范”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今天,全国电教馆长会的代表也来参会了,电教系统为教育信息化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中,电教系统自身业务转型发展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成绩值得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对电教系统2017年的工作提几点要求。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融合是电教系统的优势和特长。要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加强学习,深入教学一线研究推广新型教学模式,以更符合需求的、更有效和便捷的服务,把企业、高校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在技术和教学之间、企业和学校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坚定不移地深化应用。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主战场的研究,继续推进“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将信息化工作和德育相结合,推进“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共享机制建设,逐步形成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协同各级电教部门力量和社会各方优质资源、为全国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将工作进一步落实、落小、落细。要把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事情做好,推动普遍应用,用出新方式、新效果、新模式。进一步弥合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数字鸿沟。希望电教系统2017年在“四代同堂”的推进机制中不断研究、试验、推广和普及,在服务教育深化改革和政府惠民服务的大局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志们,2017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希望大家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面向未来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和融合创新,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陕西.延安市圣地路580号 邮编:716000   E-Mail:yadxjxpg@yau.edu.cn 【网站管理】
电话:86-911-2650086  传真:86-911-2650086  陕ICP备05011013号 Copyright